崇禎十七年一月,大順政府在李自成正式成立。同年3月,李自成攻破北京,明朝正式結束。
李自成攻破北京后,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崇禎。但是當他進來的時候,皇后和皇妃都自殺了。甚至崇禎六歲的昭仁公主也被崇禎親手殺死。崇禎這樣做只是因為他不想他的妻女被敵人羞辱。
當時只有幸存的昌平公主和崇禎的兒子還活著,他們肩負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重任。那么李自成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?
[那時,農民軍在一口枯井里發現了一個女人。這個女人自稱是昌平公主。后來,宮人證實她是宮女,并假定她只想為公主受苦。可見李自成一直在尋找崇禎的后代,可惜他沒有找到昌平公主。
但是李自成抓了三個王子。朱慈烺是崇禎的長子,周皇后的長子。他一歲就被封為王子。根據基本歷史記錄,農民軍闖入宮門時,朱慈烺才15歲。然而,面對李自成,他并不膽怯。他頗有王者風范和尊嚴。
朱慈烺準備為國家而死,但李自成沒有選擇殺他,而是說他是無辜的。不僅如此,李自成還任命他為宋王,并同意朱慈烺的三項要求:“不要讓我父親的陵墓感到意外”、“用儀式埋葬我的父親、母親和王后”和“不要殺害我的人民”。
朱慈炯是崇禎的第三個兒子,也是周皇后生的。李自成抓到他后,他也很善良,取名丁安公。后來,許多人把文學作品中的朱三王子和朱慈炯王子相提并論。事實上,朱慈炯不是朱三王子的原型。真正的原型應該是朱慈欣。
朱慈欣是崇禎的第四個兒子。那他為什么是朱三王子?因為在崇禎在世的兒子中,朱慈欣應該排在第三,他的結局不同于前兩個,這將在后面提到,所以很多人對此事都有些誤解。
李自成非常討厭明朝。當他襲擊北京時,他殺了許多人。理論上,皇子是最大的隱患,但李自成選擇了善待他們。他為什么這么做?
原因很簡單。雖然李自成攻破了北京,但他是一個真正的皇帝,自然需要明朝人民的支持。如果有皇室的支持,那會更有幫助。當時,清軍仍在外面虎視眈眈。李自成必須團結明朝人民,支持他抵抗清軍。李自成善待太子后,許多明朝皇族選擇投降。
李自成的主意不錯,但就在三月進攻北京之后,吳三桂在四月隨清軍前來。多爾袞與吳三桂內外聯手。李自成最終在山海關迷路,不得不逃離北京避難。由于戰爭,三個王子也相繼失蹤。
正如我之前提到的,朱慈欣的結局與其他兩位王子的結局不同,因為朱慈烺和朱慈炯自從戰爭消失后就再也沒有聯系過。朱慈欣在康熙四十七年被捕。康熙沒有李自成善良。他最終處決了朱熹,理由是“雖然朱某沒有反叛,但他沒有反叛的意圖”。
但我不認為康熙比李自成更殘忍,因為李自成想贏得明朝的民心,所以他不能傷害王子。康熙時期,清朝已經控制了一個政黨。他沒有理由給自己留下隱患,所以殺死朱慈欣是不可避免的。
也正是因為朱慈欣被發現在他身后,許多文學作家以他流亡人民的經歷為原型,加上自己的一些推測,創作了各種關于朱三王子反清復壯的精彩故事。因此,我認為朱慈欣是朱三王子的原型。